中法诺奖得主观“秦俑”被围观 莫言全程惜字如金

   2014-08-17 互联网1580
核心提示: 西部新闻网讯 (记者 张丽 吕虹萱)莫言来了!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认出莫言的,总之在今天(8月16日)上午11点左右,正在秦始皇兵马俑

 西部新闻网讯 (记者 张丽 吕虹萱)“莫言来了!”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认出莫言的,总之在今天(8月16日)上午11点左右,正在秦始皇兵马俑参观的游客迅速向莫言方向汇聚过来,来围观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。而馆方也临时增加了安保人数,保障现场秩序和游客安全。
 

  可能是因为“不甚了解”的缘故,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法国人勒克莱奇奥就显得“清闲”了很多,和莫言全程很少发言不同,他和馆方工作人员的互动非常频繁,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疑问。比如“为什么陶俑要这样摆放”,比如“他们是不是以前握有兵器”……

 

  莫言来到西安,除了参观之外,没有接受任何采访。即使面对众多媒体的围追堵截,莫言仍是人如其名,多看少说。实际上他也没有机会多说什么,因为这位文化明星的光环,因为每一个希望能和他合影的人,早已把他团团围住。昨天,莫言前往兵马俑时,正好遭遇堵车,两个多小时后才抵达。到达后,莫言和另一位诺奖得主勒•克莱奇奥还没下车,粉丝们就已经围在他16日,中法两位诺奖得主莫言与勒克莱奇奥现身“世界第八奇迹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用1个半小时穿越2000多年与秦俑军阵“零距离”接触。

 
\

  莫言、勒克莱奇奥在兵马俑 右一为西部新闻网总编张龙

\

  莫言参观兵马俑 陕西卫视副总监李胜荣、西部新闻网总编张龙陪同

\

  和兵马俑博物馆领导交流中

\

  粉丝要求签名留念

\

  莫言向围观的游客举手示意

  2012年,来自中国山东高密农村的作家莫言一夜间令世界知晓,如今“莫言热”逐渐褪去,但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光环闪亮依旧。莫言一行刚一到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,即引发游客“围观”。同为诺奖得主的法国文学家勒克莱奇奥则略显人气不足。

 

  勒•克莱奇奥是法国著名文学家,出生于1940年,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,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,与莫迪亚诺、佩雷克并称为“法兰西三星”。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代表作品有《诉讼笔录》、《寻金者》、《罗德里格岛游记》等。

 

  在听讲解员讲解时,后面的粉丝忍不住大喊:“莫言老师,招招手呗!”听到呼声的莫言很配合地转过身,向周围的人们挥手。让粉丝们得到了难得的拍照机会。更为难得的是,在人群围绕与闪光灯不停闪动中,莫言不止一次地转身招手。

 

  由于参观兵马俑的游人非常多,在民警的护卫下莫言前往二号坑与三号坑参观的过程中,很多人在莫言从身边经过后才反应过来,兴奋地对亲友说:“莫言!莫言!”相比较而言,在别处都是焦点的勒•克莱奇奥则多少显得有些被冷落。

 

  在秦兵马俑一号坑,莫言一行所处的贵宾平台,比一般游客通道约低3米左右,长约60米。莫言在此拍照留念,并配合现场记者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,始终面带微笑,仪态和蔼。

 

  莫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,充满着“怀乡”的复杂情感,被归类为“寻根文学”作家。他的《红高粱》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,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,并被导演张艺谋拍成同名电影。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,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“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、历史和当代”。

 

  适逢周末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游人如织,莫言所到之处,人头攒动,不时对其报以热烈掌声,“莫言”二字的呼喊声此起彼伏,莫言频向游客挥手致意。

 

  莫言与勒克莱奇奥此行较为全面的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3个展馆,但除了讲解员向莫言介绍铜车马的制作工艺时,莫言简单与之交谈外,其余时间莫言选择“观而不语”。

 

  据统计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近6000万人次,其中海外游客500多万人次,外国元首近200位。

 

  参观行将结束,勒克莱奇奥提笔在留言簿上用法文题写:“首次参观秦兵马俑,怀着敬畏之心,感受到人文情怀的厚重。”此时,莫言一行亦结束了对秦兵马俑的参观,临别时分,莫言依旧未留只言片语。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头条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头条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合作代理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