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8月6日电 踩着碎石和瓦片,李克强徒步走进位于大山深处、海拔近2000米的鲁甸地震震中地区。当他在一片废墟前察看人员伤亡和受损情况时,一群救援人员抬着刚刚从废墟中救出的伤员,从不远处匆匆走来。
“让伤员先走!”李克强迅速侧身退到道路一侧,并抬起右臂指挥路上的其他人员,为伤员“开辟”出一条快速通道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李克强在鲁甸震区的紧凑行程,“开路”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。从第一时间赶赴震中,到考察伤员救治、物资供应,总理始终要求“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”,强力高效部署打通运输、通信、电力、医疗等通道,“为生命开路”。
寻“路”:你们有什么困难?
4日中午11点,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飞行抵达昭通后,李克强立刻转乘大巴前往震中地区。看到道路中断正在抢修,他当即下车,沿着满是泥浆的小路徒步5公里,进入受灾最严重的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。
随后的数小时,李克强走遍镇上的每条主要街道,察看灾情、慰问灾民,并不断寻找、确认那些被阻塞的“通路”。看到有人住在简易的防雨棚下,他立刻询问救援帐篷有多大缺口,部署空投调拨。看到民兵组成的救援团队缺乏大型专业设备,他当即要求各方通力配合,“尽快为专业救援力量打通通道”。
在考察临时医疗救护点和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时,李克强更加明确地发问:“你们有什么困难?”
鲁甸县负责人回答说,灾区最大的困难是缺水、缺食物、缺帐篷。很多人只能用河里舀出的泥水煮面,一顶10平米左右的帐篷常常住着好几户人家。
李克强随即步入一顶帐篷,询问村民和家人有没有受伤,家里遭到了什么损失。一位村民告诉总理,家里的5位亲戚还被埋在废墟中,自家的房屋也塌了,现在只能20多人挤在一顶帐篷里。
“你们受苦了,政府一定会尽全力抢救他们的!”李克强握着村民的手,请照顾好的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安全。在之后召开的现场协调会上,李克强说,看到灾民受到的损失和苦难,自己“十分心痛”。他随即提议参会者全体起立,为地震遇难者默哀。
筑“路”:我来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
14点25份,李克强抵达前线指挥部召开现场协调会。在一顶迷彩布帐篷的“临时会场”里,李克强表扬了直率提出问题的鲁甸县负责人,并且鼓励其他发言者“只讲困难”。他说:“我来这里干什么?就是来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。”
此前在赶赴震区的飞机上,李克强就主持召开“空中会议”,部署科学有序救灾。对于那些地方难以协调的问题,他现场“拍板”,调度海事卫星等通信设备前往灾区,沟通临近省份接收重症伤员,并调集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专家组,尽快赶进入灾区支援。
在下午的协调会上,李克强针对发现的问题继续部署,要求抓紧抢修“一切必备的生命通道”。他说,一些救援人员工具简陋,甚至直接用手刨扒废墟,要尽快让专业运输力量进入灾区最需要的地方,抓紧时间科学救援。他还要求有关方面立即调动更多空运力量,通过空投的方式向震中灾区运送饮用水、食物、帐篷等急需物资。同时尽快打通道路、电力、自来水、通信等各方面的通道。
他加重语气强调:“一定要保证,让受灾群众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安全住宿、有干净的水!”
当日晚20时,李克强离开震中、返回鲁甸县城后,又马不停蹄夜访县民政局,察看救灾物资储备、配发等情况。看到志愿者“接龙”将矿泉水、方便面等物资送上货车,李克强鼓励志愿者“齐心协力、战胜困难”。他说:“我们正在加大物资调集力度,一定会千方百计保证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。”
通“路”: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
5日上午,当李克强来到鲁甸县人民医院,考察重症受灾群众救治情况并看望医护人员的时候,一些“通道”已经有了疏通的迹象:装满援助物资的货车正在持续驶入震中地区,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重庆等地的医疗专家组也已经抵达人民医院,开始了救治工作。
李克强走入病房,慰问接受救治的重伤者。看到5位亲人遇难、自己也头部受伤的伤员符明秀,李克强俯身鼓励她“不要难过,首先把伤治好”:“医生会全力救治你的伤情,你健康站起来,就是对亲人最大的安慰。”
走出病房后,李克强对医护人员也表达了慰问和感谢。“你们发扬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,像战士一样冲在第一线,从废墟中抢救群众、救治转运伤员。”他说,“党和政府感谢你们,也相信你们!”
不过,在震区的大多数时间里,除了“感谢你们”,李克强对救援、医疗人员提得最多的话是“不要停”、“抓紧救人”。他一再强调,要把救援生命摆在第一位,紧紧抓住黄金救援时间,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。
他说:“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。每救一个人,就是幸福一个家庭,对社会也是一种安慰。”(a